未来学生

  1. 招生计划如何?

    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预计每年招收<=3名硕士学生(不含共同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人数根据新入研究生规模而定。

  2. 对学生有什么要求?

    本组课题难度较大,学生需要花费约两年时间投入科研,对科研不太感兴趣的同学可能不太适合本组。相比已有的技能和知识,更看重学生对科研的好奇心和来自自身的驱动力。学生最好有一定的数理基础和编程能力。

  3. 我的导师是XX,能否进行科研合作?

    除直接报考本人的硕士生之外,我每年共同指导韩科老师团队的1-2名同学。在韩科老师同意的前提下,欢迎联系。 我与其他老师也有部分合作,但是不会参与到学生的直接指导。

  4. 我需要掌握什么技能?

    不论进组前基础如何,进组半年后通过自学或上课应基本具备以下技能:
    • 编程能力。C/C++, Java, python中的至少一种及常用的库(如python的numpy, scipy, matplotlib, pandas, pulp等);地理数据的处理(geopandas);优化求解器cplex或gurobi。如果从事交通流或动态交通分配相关研究,还应该掌握SUMO或MATSIM的二次开发
    • 数学与最优化基础。本科阶段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运筹学基础,凸优化的基础理论和算法。
    • 交通与物流领域知识。根据课题而定。
  5. 研究课题如何选择?

    近5年,我研究的兴趣点逐渐由宏观交通流理论、动态交通分配和代理模型扩展到了交通网络中的更一般的优化问题与博弈模型。学生选题时,鼓励自由探索。一般先由学生在团队的研究领域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大方向,然后通过阅读文献以及和我讨论,最终确定选题。

  6. 师生之间怎么沟通,科研如何开展?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指导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合作关系,研究分歧以协商方式解决。研究难题会共同解决,我会和学生一起推公式和调试代码。

  7. 组会的频率如何?

    一般情况下,硕士生与我一对一谈话的频率为至少2周一次。研究中如果有需要,还可以随时约谈。在开题、中期答辩、正式答辩前后,讨论频率会有所增加。整个团队的会议,每学期一般有3-4次(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

  8. 我能学到什么?

    编程的能力和技巧,是学生做科研的前提,主要是自己学习和苦练掌握。而在科研过程中,掌握的是从现实世界的交通和物流系统中提炼出问题,并对其建模和求解的能力。虽然科研能力对于准备直接参加工作的同学不一定有用,但是确实有不少大公司招聘技术岗位时更青睐有运筹优化科研经历的应聘者。

  9. 我不能学到什么?

    无法积累交通行业实务工作相关的能力,本团队目前用不到TransCAD,Vissim等交通规划与仿真软件。

  10. 读研期间,我能否去实习?

    在不影响正常毕业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实习。对于研究方向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同学,可推荐实习或工作机会。

  11. 读研期间,我能否去别的学校做访问学生?

    在学校政策允许范围内和不影响正常毕业的前提下,不反对学生去国内外其他学校访学。访学期间的科研成果,投稿时原则上不署名,除非是(1)导师间的合作研究;(2)本校或对方学校要求;(3)其他需要我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情况。

  12. 对论文的要求?

    首先无任何学术不端的情况,结果应该能复现。我个人比较满意的研究,代码和测试数据都会放到网上;其次应有足够的贡献和创新性,满足交通和物流行业主流期刊的标准。

  13. 如果我想继续深造,能否获得支持?

    在决定读博士之前,请先了解一下博士生活是什么样子。没有足够了解,就贸然读理工科博士,是对人生不负责的态度。如果深思熟虑之后,仍然想读博士,可提供境外升学资源。

  14. 我是本科生,是否有机会入组学习?要求与硕士是否相同?

    本科生的培养与硕士相似,都是先打基础,再进行科研训练。但是本科同学的研究过程全靠自觉,师生交流的频率也相对更低一点。我在过去几年指导了一些优秀的本科生,但是由于实验室草创,时间和精力不足,2023和2024年没有指导本科SRTP的计划,也仅指导少量本科毕业设计。

  15. 关于礼物等。

    在学期间请勿赠送本人任何礼物,毕业后可寄明信片到实验室互通近况。